《犹太人在中国》书评
时间:2020-09-18 19:3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阅读:次
《犹太人在中国》书评
瓦列里·古列维奇
《犹太人在中国》历史文献画册中文版首版问世于2001年。书中收集了有关犹太人在中国的大量珍贵历史记载和照片,讲述了犹太人如何长途跋涉来到中国这一乐土,他们在中国的日常生活及从事的行业情况,犹太人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本书作者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犹太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潘光教授。
该画册出版获得了读者广泛好评,多次再版发行,并先后被翻译成德语、法语和英语。2019年该画册俄文版与读者首次见面。2020年初在莫斯科举行了该书俄文版首发仪式。
不清楚的人会问:“中国人和犹太人究竟有何共性之处?”他们的共性之处在于,这两国人民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代表着两大古老文明,两国都遭遇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但都保留了本民族的特性。
中国社会历来不存在宗教偏见和种族歧视,而在欧洲则引发了反犹主义。犹太人在中国从未遭遇任何迫害。
众所周知,首批犹太人是沿着古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19世纪40年代抵达中国的是一批经商的塞法迪犹太人,而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流亡到中国的则是为了逃避反犹主义迫害、俄国革命和国内战争的一批阿什肯纳齐犹太人。在大屠杀年代,这个国家,首先是上海,成为了那些逃脱纳粹屠杀来自欧洲的好几万犹太人的救生港湾。这永世不能忘记!
在中国定居期间,犹太人进学校学中文,专心于中国文化和艺术,热衷于中医,练习气功,喜爱中餐,给自己起中国名字并篆刻其姓名图章,与中国人通婚。
其间,虽然部分犹太人与中国人同化,但他们依然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习俗。在中国许多城市建立了犹太会堂,犹太人上会堂学经文,开设犹太人学校,出版希伯来语宗教书籍,遵守犹太饮食教规,操办传统犹太婚礼——搭彩棚,过犹太人节日,举办逾越节家宴,这一切在这本画册提供的中国犹太人家庭档案旧照片中予以证实。
犹太人在中国不仅开设自己的商店、医院、艺校、剧院、银行,在企业上班,发行报纸,而且建造住房、工厂、旅馆,开设花园,等等。中国第一家食糖厂就是犹太人于1908年建立的。一部分犹太人在中国甚至取得了很高地位,比如,香港总督犹太人弥敦爵士。为了表示对其尊敬,香港主干道便以弥敦冠名。画册中提供了其本人像片。
1904年上海开始发行犹太人报纸《Israel’s Messenger》,对中国和远东犹太人产生了三十多年的巨大影响。1922年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携夫人访问了上海。《Israel’s Messenger》报纸报道了当时接待名人贵客的场景。画册中展示了有关迎接情况报道的报纸栏目复印件、爱因斯坦夫妇在上海的照片。
20世纪20年代,在哈尔滨这座城市,这里曾是中东铁路行政总部,其附近城市居住着好几万俄国犹太人,他们在这里形成了远东最大的犹太人社区,其文化传统对中国人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我因从事职业缘故在1990-2010年经常光顾中国,首先是犹太自治州沿边的黑龙江省。至今时常回想起90年代初与黑龙江省领导会面时情景,他们对我希望参观哈尔滨犹太人墓地、昔日犹太会堂建筑的要求给与了满足。
而今,哈尔滨居民和游客可以随意参观重建后的犹太人墓地、《哈尔滨犹太人》历史纪录巡回展、位于重新修复的犹太教堂内的哈尔滨犹太人历史博物馆。哈尔滨犹太人历史巡回展曾到访俄罗斯,为哈巴洛夫斯克、比罗比詹、犹太自治州各区中心的居民们提供了难得的了解机会。为此,对黑龙江省领导和省社会科学院为保存中国东北犹太人历史表示由衷的万分感谢。
十分感谢潘光先生多年来不仅详细而系统地收集有关中国犹太人情况的信息,而且善于向各国成千上万人进行相关介绍。
今天“中国犹太人”遍布全世界。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他们带着孩子们,开始走访老朋友,回“故乡”寻根。1992年中以建交进一步促进这股热流。目前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台湾都形成了新的犹太人社区。
有关这方面及其它更多详情,请阅读《犹太人在中国》这本优秀的历史文献画册。
(作者:瓦列里•古列维奇,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地区问题综合分析研究所犹太自治州历史文化遗产科教中心主任,曾任俄罗斯比罗比詹犹太自治州州长, 张健荣翻译)
(责任编辑:admin)